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Day 830 "A"

28th November, Day 830 in Melbourne
"A"
「欸Nick那個團號上有一個"A"是什麼意思啊?」「A是Agency的意思,這團的客人都是從北京來的旅行社老闆,他們都對行程很熟,是來這邊考察的,這幾天好好帶啊!」,剛回來一接手就是這麼難搞的團😓。
第一天接機司機就遲到,大老闆們一看到來的是輛21人座小巴,馬上給我壓力要換大車,說這個小車是要怎麼坐人(你們不過就18個人😓);第二天跑企鵝島來了輛25人座小巴(是有差嗎?),換了一位司機但還是遲到,尤其是現在夏天到了,企鵝都要快九點才會上岸,再加上兩個小時的回程,十一點半才下的了班😓;第三天跑大洋路總算換了輛44人座大車,老闆們終於滿意了,但是車卻在半路上熄火了十幾次,是要搞死我嗎😩,還好最後派了另一輛大車在中途換車,晚餐多招待了兩瓶紅酒,才順利解決,但回到飯店也已經十點半,真是非常身心俱疲的幾天😓。
十一月底,聖誕假期即將到來,各地漸漸染上了紅綠色彩,準備迎接2015的尾聲。最後,大老闆們額外給了我180澳的小費,辛苦總算是有了代價😁,我也分了20澳給一同的司機,雖然第四天送機的司機又是不同人。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Day 829 結業證書

26th November, Day 829 in Melbourne
結業證書
拿到結業證書了,就在結束旅行的隔天,到此為止,才真的有結束了這個半年的感覺。
還來不及放鬆,又有許多事等著要面對,車子大掃除、和一些因為這次旅行所造成的損傷,但也只能等到有空才能處理,至少暫時不會有下一次旅行了,還有新的住所,希望能在開學前,把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安頓好,想要玩音樂。旺季接近了,為了賺回這昂貴的學費,要開始努力帶團了😤。
聽說唸完了這個課程就相當於有IELTS 5.5的程度。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Day 828 旅行之後

24th November, Day 828 in Melbourne
旅行之後
再度回到了這裡,熟悉的Melbourne,如果硬是要找一個地方當作澳洲的家鄉的話,我情願是Albany,而不是這裡。
其實這趟旅行早從剛買車時就計畫著了,只是不斷地因為顧慮到安全因素而改變行程,如今也已過了一年半,除了里程表上多了6575這個數字外,更多留下的是刻印在記憶深處中,那冒險過的痕跡。林懷民曾說過,年輕時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但我怎麼覺得,愈是流浪,卻愈是像中毒一樣停不下來。
那晚的漫天星空,從車內都可以清楚看見,直到那片雲飄了過來,我們只好入眠,假如生活可以這麼簡單就好了。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Day 827 龍蝦小鎮—Kingston SE

22nd November, Day 827 in Kingston SE
龍蝦小鎮—Kingston SE
離開沙漠之後總算又看到海了!二度經過了這個南澳的龍蝦小鎮Kingston SE,上次到來已是一年多前,在旅行過這麼多地方之後,這裡的美味龍蝦依然讓我難以忘懷。
這是個非常RV Friendly的小鎮,因為在鎮內的公園旁就有一個現成的免費RV Park,除了ㄧ旁緊接著廁所衛浴(露天)以及BBQ烤台之外,隔條馬路就是海邊和一個可以釣魚的長堤,不禁讓我再度手癢,拾起塵封已久的釣竿,雖然之前的假餌在上次釣魚已全數罹難,但這次卻沒讓我蒙羞來個大雙喜,於是晚餐變成了小卷生魚片與清燙小卷😋。
幸好隔天在時間內趕上了新鮮的龍蝦出籠,滋潤了我們在沙漠中乾枯的胃,而在這之後,這趟旅程也即將接近尾聲…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Day 826 荒野

19th November, Day 826 in Stuart Highway
荒野
耳邊傳來吵雜的搖滾樂,眼前是一望無際卻不斷重複的荒野,偶有熱情的旅行者從對向車道向你招手,彷彿已經很久沒看到人類,炙熱的陽光從頭頂傳來,儘管打開了窗風依然是熱的,一旁昏睡的人們,整個世界好寂靜。
每天只是看著導航從2、300多公里的數字開始倒數,然後到了下一個目的地之後,再重新倒數一次,於是日復一日,在這渺無人煙的荒野上也行駛了近4000公里。除了處處一見如故的袋鼠屍體與啃食的烏鴉外,偶爾也會見到野生的Emu或是羊兒過馬路,或是隨時一轉眼都有可能向你衝來的活袋鼠與野牛,還好我只撞到了一隻鳥;偶爾遠方也會有個沙塵暴,或是小型龍捲風,這是個只有在電視上才會看到的世界。
單調的景色與高溫,時時刻刻考驗著你的心智,為何出現在這個不屬於你的地方?有何目的?意志夠不夠堅定?這是與自己內心的對話,然後在這4000公里之後,我得到了些什麼?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Day 825 峽谷健行

18th November, Day 825 in West MacDonnell National Park
峽谷健行
MacDonnell山脈位於Northern Territory,由一系列的山脈所組成,其中有無數深切的峽谷與原住民地區,其名源自於當初South Australia的州長Richard MacDonnell。
在Alice Springs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距離市區西邊只有18公里的West MacDonnell National Park,雖然看似不遠,但這國家公園的範圍卻延綿了數百公里。最先抵達的是Simpson Gap,是這座山脈最雄偉壯觀的峽谷,也是當地原住民認為最神聖的地方,雖然這附近的峽谷大都是在冰河時期就開始形成的河川切割地形,但大都早已乾枯,我們難得在Ellery Creek Bighole處發現了一處在峽谷間的綠洲,總算在這將近40度的高溫下喘了一口氣。
雖然這邊的沙漠氣候,由於過於乾燥缺乏水氣調節,氣溫可以很輕易地超過40度,但這裡的天空卻是我看過最清澈湛藍的,尤其是夕陽時接近地平線的五彩變化,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景色。(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我這輩子不想再到這麼熱的地方😂)

Day 824 沙漠中的綠洲—Alice Springs

17th November, Day 824 in Alice Springs
沙漠中的綠洲—Alice Springs
連續著數日不同景點的日出、步道、黃昏,又接著看星星之後,體力也隨之瀕臨極限,只好在Uluru多休息一晚,然後前往Alice Springs做最後回程的準備。
Alice Springs是澳洲內陸的主要城鎮,距離最近海岸1200公里遠,為Northern Territory的第二大城,原名Stuart,為紀念首位跨越澳洲南北的探險家John McDouall Stuart。最初本地為橫越澳洲荒野的駱駝商隊之中途站,後來在這建立電報站時,一位工程師偶然發現了一處泉水,並以他的妻子"Alice"為名,也就是這座城市之名的由來。
雖然在地圖上看來這裡是個水源充沛的綠洲城市,但仔細一看在河的旁邊卻大都附上一行小字"通常是乾的",沒有水怎麼還能叫河呢?聽說每年八月初這裡會舉辦"划船比賽",可是沒有水要怎麼划船?原來這個比賽只是要參賽者做出像船一樣的道具,然後拿著船賽跑,但如果河裡面有水怎麼辦?那就不能划船啦!比賽就要延期,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划船比賽😂,真是不得不佩服這澳洲人苦中作樂的幽默感,而當地人也以賽駱駝作為取代賽馬的一個重要盛事。
抵達這裡時,氣溫已將近40度,我好懷念Melbourne的天氣啊😩!(這個可愛的小傢伙是一種"龍"喔!)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Day 823 現實與夢境的會面之地—Uluru

15th November, Day 823 in Uluru
現實與夢境的會面之地—Uluru
Uluru,這塊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岩體,千百年來靜靜地豎立在澳洲的中心位置,當地原住民Anangu人曾一度認為它就是世界的中心。這塊大石頭高達348公尺,周長9.4公里,1873年歐洲探險家William Christie Gosse發現了它,並將它取名為Ayers Rock,以紀念當時的南澳總理Sir Henry Ayres,後來與Kata Tjuta相同的,為了尊重原住民文化,採用了少見的官方雙名制(Uluru / Ayers Rock)。
Uluru為Pitjantjatjara族語,雖然這個詞在他們的語言中並沒什麼特別的含意,但對Anangu人來說卻不僅僅是個名字。根據傳說,Uluru是由兩個在雨天玩泥巴的男孩所做的傑作,而且Anangu人相信他們的先祖能以動物的型態出現,並在岩石上形成固定的外貌:曾有一年輕的女蟒蛇(Kuniya)經過Uluru,發現好戰的毒蛇(Liru),被毒蛇認為入侵地盤,因而拿長矛擲殺女蟒蛇,在Uluru上留下了坑洞,此外,波浪狀石頭是女蟒蛇移動的痕跡,而石頭上的深色線條則是毒蛇的血跡。
他們信奉創世神Tjukurpa,而在他們的創世傳說裡,指人出生前與死亡後的"夢世紀"(Dreamtime),是平行於現實世界的另一個體系,也是人類與自然的一切準則。相傳在"夢世紀"的遠古時代,原住民的先祖漫遊澳洲大陸時,將所見的每樣東西都撒下文字及唱出音符,漸漸地,這些東西交織成現實世界,而"夢世紀"時代先祖們所遭遇的各種經歷,也就在Uluru交會,因此Uluru是現實與夢境的會面之地,也是神靈先祖的棲息之地,這也是Anangu人不喜歡讓人隨便攀登Uluru,或讓人拍照的原因。
雖然一般西方人對Tjukurpa詮釋為Anangu祖先將夢中發生的事所傳述下來的記錄,然而對於Anangu人而言,Tjukurpa並不只是夢境,而是真實的故事,是他們幾萬年生活智慧的結晶,並作為Anangu族人代代相傳生活的古老律法。現在這個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已由政府、學者、以及原住民三方共同管理,尤其是原住民更佔有六成以上的席位,這種以人為本,兼及環境的思考模式,大大地突破了過往其他國家公園的作法。
望向靜靜座落於荒原上的Uluru,隨著暮色中各種不同的光線,展現出巨大而神祕的色彩,或許在它的時間之流裡,一百年也不過是瞬間而已,神祕的夢世紀,透過傳說與夢境存在於這片大地,這些神靈先祖與古老律法,連同Uluru在內,都將以永恒似地的雙眼,看待這一切。
於是這晚,我做了一個夢。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Day 822 風之谷—Kata Tjuta

13th November, Day 822 in Kata Tjuta
風之谷—Kata Tjuta
"Kata Tjuta"一詞來自Pitjantjatjara原住民部落,意思是"許多頭",因其區域內共有36座圓頂巨石,分布範圍超過20公里,而其中的最高峰為Mount Olga(為了紀念Württemberg的Queen Olga),因此這裡也有另一個英文名為The Olgas,是後來為了尊重原住民文化,才採用了少見的官方雙名制(Kata Tjuta / The Olgas)
這個部落裡有許多與Kata Tjuta有關的故事:傳說偉大的蛇王Wanambi住在Mount Olga的高峰,只有在乾季期間才會下山,在Anangu原住民文化中,Kata Tjuta是人類應奉為神聖的地點,而附近的許多傳說仍不為外人所知。
為了避開高溫時段,我們依然四點半就起床準備前往看日出,前一天的疲憊依舊還在,我們選擇了最長的一條7公里的風之谷步道(Valley of the Winds Walk),耗時約三個小時半,沿著步道穿梭圓頂巨石之間,徐徐陣風從谷間源源不絕地吹來,彷彿真的有精靈住在這裏,讓這炎熱的天氣頓時涼爽了不少,傳聞這也是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所製作動畫"風之谷"的靈感來源。
Kata Tjuta與Uluru共為同一個國家公園,因此在遠方就可以輕易看見那豎立在一片荒野中的巨大紅岩,世界的中心就在不遠處!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Day 821 國王峽谷—Kings Canyon

12th November, Day 821 in Kings Canyon
國王峽谷—Kings Canyon
由於三億五千萬年前地殼的推擠,在沙漠中豎起了這座如城堡一般的堡壘,峽谷全長1000多公尺,高低落差達270公尺,是全澳洲最深險陡峭的峽谷,這裡的原住民名為Watarrka,意思為"在此茁壯生長的保護傘森林"。
這是我們進入Northern Territory的第一個挑戰,凌晨四點起床驅車前往這個被稱為"澳洲的科羅拉多大峽谷"Kings Canyon看日出,長達6公里的峽谷邊緣步道耗時約3~4個小時,從一段當地人戲稱"心碎坡"的垂直上坡開始,500多階的直上階梯,一口氣爬上岩壁,之後如電影"沙漠妖姬"般俯瞰谷底及一望無際的平原,在峽谷的頂端發現了如海水沖擊沙灘留下的波紋化石,更證明了這裡在數億年前曾是一片汪洋。
沿著岩壁而行深入峽谷內部,從恢宏氣勢的平台繞進複雜小徑,周圍光滑切割的峽谷表面,可是經過數萬年的風力不斷侵蝕,如刀削斧切將兩側斷成90度直上直下的平滑面,再之後逐漸轉為侵蝕層岩所形成的岩石群,稱之為"失落的城市"。峽谷中有一處被稱為"伊甸園"的綠洲,是一個永久性的水潭,四周環繞著鬱鬱蔥蔥的灌木,原來砂岩的含水量豐富,且此段陽光被兩側峽谷擋住,流水終年不衰,而這些古老的植物可是史前時代就已存在的活化石呢😱。
由於峽谷遮蔽了強風烈陽,減少蒸發形成了水源,是沙漠中動植物最好的棲息地,當地的原住民已在這生活了兩萬年之久,而有趣的是,Kings Canyon的發現,乃是澳洲著名的探險家Ernest Giles和隊員在1872年沙漠探險時彈盡糧絕,山窮水盡之際偶然發現的,這個豐富的生態環境也因此救了他們一命。
這裡只要氣溫超過36度,是禁止進入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趕在日正當中前完成這項任務,當地也有許多告示提醒著遊客,建議每人每小時必需攝取至少ㄧ公升的水份,避免被這烈日以及高溫蠶食了你的生命力,若是太輕視大自然的力量,可是會遭到反撲的。
離開時氣溫已近40度,沿途盡是一片荒野,感覺不到任何生命力,而我們正逐漸接近世界的中心。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Day 820 原住民的聖地—Breakaways

10th November, Day 820 in Breakaways
原住民的聖地—Breakaways
在白人來到這塊大陸之前,這裡是當地原住民重要的聖地"Umoona",土著語"長生"的意思,源自於在這生長的一種獨特的樹,後來才因這裡特殊的破碎矮丘地形而改名為"Breakaways"。
荒蕪的沙地,隨著陽光變換顏色的巨大岩石,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有許多知名的電影曾在這裡拍攝過:Pitch Black、Mad Max、與Red Planet。一黃一白的兩座山是原住民傳說中的聖犬"Two Dogs",但在白人來了之後卻被改稱為鹽與胡椒"Salt and Pepper"😓。
其中最有趣的。應該就是這條狗柵欄"Dog Fence"了,中國人為了抵抗北部蠻族入侵建了一條萬里長城,而澳洲人為了保護南部地區的羊群不被北邊的澳洲野狗Dingo襲擊,建了一條橫跨三大州(South Australia、Queensland、New South Wales),全長超過5300公里的一條狗柵欄,現為全世界最長的柵欄,他們也相信著,要是沒有這條柵欄,就沒有澳洲現在的綿羊產業。Dog Fence之後是充滿碎石與坑洞的月亮平原"Moon Plain",一望無際如月球表面的原野,卻出人意料地異常寧靜,不禁對這塊神聖之地感到些許的敬畏。
而明天即將抵達澳洲之旅中,最後的一塊大陸—Northern Territory。

Day 819 沙漠中的地下城—Coober Pedy

9th November, Day 819 in Coober Pedy
沙漠中的地下城—Coober Pedy
在這一片荒蕪的沙漠中,潛藏著一座繁華小鎮,只是不同的是,這個鎮的人都生活在地底下。
這裡原本只是片鳥不生蛋的不毛之地,直到1915年,一對前來淘金的父子意外在這發現了蛋白石礦(Opal),從此改變了這塊土地的命運。Coober Pedy一詞源自土著語"KUPAPITI",意思是"一個白人在山洞裡",由於一年有八個月的溫度都在35~57度之間,所以大部分的房子都建在地底下,地下教堂、書局、酒吧,當然也有地下的背包客棧與車屋公園,我們當晚選擇了一間地下的露營地,體驗一下在地底生活的感覺。鎮內還有一塊地是開放給觀光客自由淘寶的,挖到的都可以自己帶走喔!
為了應付之後更嚴苛的環境,我們裝了整車超過50公升的飲用水,希望不要渴死在沙漠中😱。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Day 818 通往天國的鐵路—Lake Hart

8th November, Day 818 in Lake Hart
通往天國的鐵路—Lake Hart
隔天一早我們抵達了Port Augusta,這裡是進入澳洲內陸前最大的一個城鎮,做完了最後的準備:食物採買、補充水源、檢查胎壓及車子狀況後,正式踏進了澳洲內陸。
氣溫持續升高,兩旁逐漸荒蕪,還遇見了野生的Emu群,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當然也包括了收訊,再往內陸深入約215公里處,抵達了我們今晚的野營點—Lake Hart。儘管一旁就是全澳第四大的鹽湖Lake Gairdner(因金城武曾在這拍過波蜜果菜汁的廣告而紅),但因必需要4WD的車才有辦法進入,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另一個鹽湖作為紮營點,一片萬籟俱寂,除了偶爾會有從Adelaide開往Darwin的長途火車從旁經過外,根本是毫無人煙。
我似乎頗有鹽湖緣的,明明這種需要運氣才看得到的東西我總是每次都能順利看到,湖的中心發現了一條舊的鐵路,已經整條鹽化,也許只是過去留下的痕跡,落日剛好降落到了鐵路的盡頭,可以給我一張通往天國的車票嗎?
夜幕低垂後,取代的是漫天星斗,於是把酒言歡,歌頌著我們的青春。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Day 817 恬靜的海邊小鎮—Port Germein

7th November, Day 817 in Port Germein
恬靜的海邊小鎮—Port Germein
再繼續往北推進250公里,氣溫已飆高至攝氏35度,我們來到了一個安靜的海邊小鎮。
這個小港口曾是鄰近區域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在1881年所興建的這個長堤曾是南半球最長的長堤,主要用於讓周邊城鎮所生產的小麥可以更方便地透過船隻運送到其他地方,每年的出口量可達十萬袋,而為了因應需求,在1883年時又再度擴建至1680公尺。(現南半球最長的長堤在Western Australia的Busselton,長達1841公尺。)
莫名地愛上了這個恬靜的海邊小鎮,尤其是這個看不到盡頭的長堤,彷彿能就這樣通到海的另一端,許多當地人在橋上抓著螃蟹,這邊盛產著青梭子蟹(Blue Swimmer Crab),擁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就連入住的車屋公園都有一個讓你專門處理螃蟹的設施,要是行程沒這麼趕的話,我還真想就留在這悠悠哉哉地當一天漁夫釣魚抓螃蟹。
明天開始,就要正式前往內陸地區了,也許會因為沒訊號而就這麼消失幾天也說不定😱。

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Day 816 浪漫的回音牆與巴羅莎河谷

6th November, Day 816 in Barossa Valley
浪漫的回音牆與巴羅莎河谷
我們很快地經過了Adelaide,因為那不是我們此趟旅行的重點,在市郊待了一晚便匆匆離去,抱歉了在Adelaide的朋友,來的突然走的也突然,沒有時間好好聚聚😓。
離開了Adelaide往東北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了Barossa Reservoir,這是全世界第一座完全使用水泥建造的水庫,建立於1903年,它提供了當地及北區的灌溉水與飲用水,巨大的水庫牆面又被稱為回音牆(Whispering Wall),透過弧形的彎度,站在距離140公尺的水泥牆兩端,即使只用細微的聲音,另一頭的人也能清楚聽見,是不是很浪漫呢?😘
除此之外,附近的Barossa Valley也是世界最大的葡萄酒產區之一,Barossa的開發與19世紀的歐洲移民有關,最早進入這個區域的是英國人,緊接著是德國、義大利、希臘等國家陸續移入,在人們把畜牧及農耕帶入這塊土地時,釀製葡萄酒的技術也同時被傳承開來。由於Barossa的土壤及氣候非常適合種植葡萄樹,因此成為當地主要的農作物,這裡的紅酒在1890年首度外銷至英國,進而逐漸打響名號,許多澳洲知名的葡萄酒品牌皆出於Barossa Valley,例如出口產量最大宗遍及全球的Jacob’s Creek,還有知名的Penfolds及Peter Lehmann等等,每個酒莊的風味別有不同,我們當然也順道品了幾家特別有名的😋。
持續一路向北,氣溫也開始一路飆高,看來真正的冒險才要開始呢😤。

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Day 815 粉色的國境之南

4th November, Day 815 in South Australia
粉色的國境之南
一路的陰雨綿綿,我們很快地抵達了South Australia,半個小時前的世界,終於,離開了那苦悶的Victoria。
儘管ㄧ出發天氣就很惡劣,但誰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路邊的偶然一撇,這場該死的雨反倒讓我們撞見了本該不是這季節會出現的粉紅鹽湖,雖然不如之前的天空之鏡美麗,這粉色的鹽看起來倒也挺可愛的😋。(不過這玩意兒應該跟我們常吃的玫瑰鹽沒有關係)
"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

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Day 814 整裝待發

2nd November, Day 814 in Melbourne
整裝待發
上一次在這的整裝待發,已是一年多前,那時剛結束雪山工作,準備前往Tasmania來趟三個月的大冒險,當初的興奮與期待還宛如昨日,如今又重回了故地,心情卻是截然不同。
長久的旅行,似乎漸漸痲痹了冒險的心,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不再是挑戰,只是不停地看著差不多的風景,在不同的地方紮營睡覺,旅行的意義,是否早已變了調?出發前的最後一晚,輾轉反側難眠,有種終於要結束這一切,結束這個糟糕的半年,內心深處所望,願能在這趟旅行回來之後,得到一個答案。
前往,世界的中心。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Day 813 大高山之路—Great Alpine Road

30th October, Day 813 in Great Alpine Road
大高山之路—Great Alpine Road
在Victoria的東部,有一座被稱為澳洲的阿爾卑斯山,它橫跨了New South Wales、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以及Victoria等兩州和一個自治區,當中有16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區。離開了藍光湖之後,我們一路往北,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線,這是澳洲海拔最高的一條公路—Great Alpine Road,從東南的Bairnsde,一直到西北的Wangratta,全長共有308公里,相較於澳洲最美的海岸公路—Great Ocean Road,它的美是另一種層次的,畢竟在一片大部分乾燥平坦的大陸上,沒有什麼會比白雪皚皚、山巒起伏的澳洲阿爾卑斯山脈更具有挑戰性了。
我們在Bruthen住進了一間有可愛小木屋的車屋公園,在群山之鎮Omeo逛了古老的咕咕鐘店,路過了迷霧中的雪山Mt Hotham,還在楓葉小鎮Bright意外地遇到了當地人家的車庫拍賣(把家裡已經用不到的東西集中起來,擺放在自家庭院或是車庫的一種小型拍賣會),而這趟小小旅程也即將面臨了尾聲。
暖身完畢之後,接下來就要為下個更大的冒險做好準備了😤。